跳至正文

高创业力敏捷组织

当下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自四个时间尺度的复杂性叠加:三十年、一百年、三百年、千年以上。

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处于超级上升周期,现在这个周期已经结束,企业成功靠从抓机会到拼管理。这很像美国二战后的三十年,初期到处是机会,粗放管理就可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日本企业碾压,开始反思、学习先进。

一百年:一战前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问题逐渐累积,催生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试图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两次世界大战,相当于给这种矛盾的堰塞湖提供了一个泄洪口,但今天又积累到了一个危险水平,贫富悬殊成为世界问题。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理解成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

三百年:牛顿力学开启了工业革命。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能源革命,可以理解为一种给人的杠杆(类比财务杠杆),但化石能源杠杆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愈演愈烈,现在必须采取降杠杆、改变能源结构、改变生活方式、应对极端气候等一系列行动。

千年以上:AGI逐渐来临,但不像前几次工业革命,可以用“人可以去做只有人能做的事情”来缓解焦虑。在人类通过规划、语言、协作、知识创造能力成为万物之灵后,AGI将会在这些人类最擅长的领域全面、绝对领先。这对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各种规模尺度的组织,带来颠覆性挑战。

走老路到不了新世界。这时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企业管理,幻想能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只能是一切结束前的“最终幻想”。

主流管理理论基于三百年历史的牛顿机械世界观,是为工业时代优化的体系,建立在机械式的命令与执行逻辑上,是确定性世界的方法论。在面对知识社会、智能时代、千年变局的今天,早已无能为力。例如,美国通用电气(GE),其管理能力曾经是工业时代的绝对标杆,但最终没落并摧毁约5000亿美元股东价值。GE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是波音、英特尔沦落的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还在用这种思路、被这些差理论持续影响。

境门管理提出的高创业力敏捷组织,应该是最匹配当前环境的管理体系,企业通过创业力、适应力、柔韧力、成长力,快速识别外部变化、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实现大规模差异化,持续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业绩。这也会让员工工作更有意义感,更匹配新一代员工的需求。

敏捷组织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17年开始就在西方被广泛提及,但缺乏有效的敏捷转型方法。众多来源的统计数字持续表明,企业转型的成功率只有大约30%,而敏捷转型的成功率只有10%左右,与1980年代美国企业学习日本丰田的精益管理成功率大致相当。为什么会这样?

境门管理的独特洞察是,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神创论范式)与精益或敏捷企业管理方式(进化论范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跨范式转型的难度(~10%成功率)远大于范式内转型(~30%成功率),而两种转型的方法论也会非常不同。详细讨论参见从神创论到进化论:敏捷转型需要范式革命

在之前的敏捷转型实践中,大致有两条路线,但都有严重缺陷。

一条是企业级敏捷转型的方法论大多是由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扩展而来,设计这些方法论的人员缺乏在大企业CXO位置的业务和管理经验,难以有效推广到IT之外的组织实践,比如Spotify敏捷模式、规模化敏捷SAFe等。

另一条是管理咨询公司开发的敏捷组织与敏捷转型方法论。但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哲学基础是主客体分开的二元论,源自笛卡尔和牛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二元论基础上,产生了战略-组织、计划-执行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这也是众多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的基础,即服务在企业中负责“知”的人。然而,敏捷来自精益思想,而精益是丰田结合东方哲学和西方管理技术逐渐发展出来的,其源头是中国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在管理哲学上不做改变,而是通过表层的工具方法拼凑出敏捷的样子,终究不能做实。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组织原生敏捷,而不是从软件开发习惯的团队敏捷。这需要重新思考愿景与目标、战略与执行、决策与协作、学习与成长、人性与领导力,是一种世界观和管理范式的改变,而不仅是方法和工具的改变。因为有阳明心学的文化底蕴,中国企业会更有优势。

基于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境门管理提出范式级转型理论,这是一种东西方结合的国际原创理论和方法。如果你相信下面三条敏捷信条

1. 世界难以准确预测,只能积极、快速、有策略地应对
2. 每个人都有通过学习成长做出好决策的潜力
3. 团队持续协同解决真实问题,企业就会成长

请点击 选择境门管理,获取更多信息。